发布时间:2025-10-15 17:10:05    次浏览
本报记者尹平平赵露不常发朋友圈,两个月前,她难得发了一条,是向大家广而告之:“咱家二小姐驾到,6斤7两,母女平安,还不快来恭喜我!”收获了上百个“赞”,赵露喜滋滋地。可看到闺蜜给自己朋友圈留言:“我也准备要老二啦,回头跟你取经啊!”她赶紧小窗跟闺蜜私聊:“我跟你说,要生二宝,你可得想清楚了,做足准备,不是闹着玩儿的啊!”抱起还是个软肉团的二丫头,赵露皱着眉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跟你说实话吧,要这个老二,现在我是有点后悔了。”“单独二孩”政策去年开始实施,截至2014年12月,全国符合条件的1100万对夫妇当中,只有106.9万对单独夫妇申请生二孩,而生育的仅47万对。多数夫妇尚在观望,像赵露这样抢着生二孩的,反而有些人后悔了,不少人据此判断“单独二孩政策遇冷”。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终于放宽,想象中的二孩生育高峰却没有到来。本来跃跃欲试的妈妈们,到底在犹豫什么呢?1后悔生儿容易养儿难赵露发愁的是,带俩孩子对她来说实在太费劲了。本来生之前家里人就商量好了,大丫头出生是婆婆帮着带的,生老二轮到自己娘家妈帮着带,可是孩子还没生呢,妈妈就生病了,自顾不暇,带孩子就得全靠赵露了。一把屎一把尿拉扯老二不说,那边还得接送刚上幼儿园的老大。二胎的孕产假比头胎少一个月。虽然也雇人帮忙,但产假休完后的生活,赵露说仍不堪设想。辞职绝不可能,倒不是谋求事业上有什么发展,她放不下的是那份工资。现在老二还小,顶多吃喝拉撒花钱,过两年老二长大点,也上幼儿园,就得交双份学费。再往后,花钱的地方多了。赵露夫妻两人都在事业单位工作,虽然工作相对稳定,但待遇都不太高,俩人缺一不可。家里房贷还没还完,赵露的老公为了多挣点钱,除了白天完成单位的工作以外,开始悄悄接私活补给家用,晚上常熬到凌晨两三点,和起夜喂奶的赵露俩人对坐苦笑。“当初我真是很傻很天真,政策一放开就抢着怀上了,光顾着美了,可生下来得养啊,张嘴闭嘴都是钱啊。”赵露有点后悔,“要知道会像现在这样狼狈,我八成就不要了。”赵露家在北京,生活成本显而易见地高。按理说,相对于赵露,生活在河南某县城的窦丽丽面对的经济压力要小一些。可是她也后悔生了老二。“你知道吗?我蓬头垢面的已经不像样子,根本顾不上打理自己,洗面奶放在角落里都积灰了。”儿子4岁,女儿出生才40天,窦丽丽心力交瘁,说话时带着哭腔,“都说一儿一女是福气,可我现在所有一切都赔给两个孩子了。” 窦丽丽在电话里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为了两个孩子,她的人生轨迹都变了——辞职,为了减小经济压力,夫妇二人也从一直打拼的郑州,搬回了当年想方设法逃离的小县城。“我可以为我的孩子付出一切,但是我累得痛哭的时候,孩子们的一个微笑和拥抱,也真的无法让我忘却辛苦、无怨无悔……我不知道其他生二胎的妈妈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可是我现在对未来真充满了恐惧,后悔生二胎。”2观望连财产怎么分都得想李舒今年1月才刚当上妈,从怀到生都顺利得像是教科书里写的一样。生下来的儿子健壮,自己奶足,有人帮忙,带着不费劲。虽然也生活在北京,但她家里条件好,经济上不成问题,本已准备好,过两三年就要老二,可最近李舒却有点心里打鼓。“听说老大这关难过啊。”她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家有二宝的学姐来看她和孩子,好几个都跟她说了家里老大欺负弟弟妹妹的事儿,“才5岁的小姑娘,趁人不注意去掐弟弟脖子……”李舒说着直打寒战。近来媒体也常见类似报道,最为极端的是武汉的肖女士。她已经44岁了,好不容易怀上二胎,她13岁的女儿却以死相逼,不让妈妈生,逃学、跳楼,招数用尽。肖女士实在没办法,在女儿试图割腕后,终于去医院打掉了肚里已13周的小生命。还有人在网上晒出了女儿逼自己写的“保证书”,说女儿要爸妈保证,永远最喜欢她,才允许要弟弟妹妹。杭州的董时樱肚里二胎还没落地,9岁的女儿就对她说:“妈妈你生的必须是妹妹!”董时樱问为什么,没想到这个9岁的小姑娘说是怕生了弟弟以后和她抢财产……董时樱批评女儿,女儿哭得极委屈,她只好说,家里有两套房,以后一人一套,女儿才不哭了。“这么小就知道这种事,谁教的啊?这孩子还没落地呢,我们身后的财产都分好了,活得真够超前的。”董时樱哭笑不得。王楠的女儿已经上幼儿园了,家里人都撺掇她再生个儿子,争取儿女双全。可是王楠还在犹豫,担心如果真有俩孩子,尤其老二要真是儿子,自己很难做到公平对待。“而且我自己是独生子女,真不太能理解孩子们面对亲兄弟姐妹们是什么心理。”作为过来人,姚兰兰在网上给犹豫的妈妈们列了个单子,建议怀二胎之前,必须具备以下6个条件:1、相处得好的公婆;2、能帮忙的爸妈;3、靠得住的老公;4、懂事的老大;5、足够长的产假;6、让你任性的钱。“满足以上6点,你就可以放宽了心生。否则,你就做好把自己锻炼成女汉子和随时患产后抑郁的准备吧!”3放弃不能为孩子失去自我3月19日,上海市妇联公布了今后5年上海妇女发展需求调查研究报告。报告中针对生二胎的信息显示,上海45岁以下已婚女性中,54.2%明确表示“一个就够了,不想要两个”,有生育二胎孩意愿的只有15.1%。其中经济成本是上海女性不愿生育二孩的第一位原因。赵彤在上海一家外企上班,刚休完产假。没想到,才三四个月的时间,公司里的人事变化相当剧烈。老板把她调整到闲职上,“你照顾孩子要紧,那些累人的活先交给别人干吧。”实际上也堵住了她接下来的升职空间。赵彤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她也理解,毕竟现在放在工作上的精力不如那些没成家的男同事们。但她咽不下这口气,准备观望一段时间之后,再全力以赴把职位抢回来。“生二胎?顾不上了!好歹我当年也是名校毕业的高才生,不能为了孩子,就失去自我吧?”黄丽珍虽然不像赵彤那样是职场女强人,但也不打算要二胎。“我对工作就那么回事,但我不想把自己弄那么累。现在的收入、业余时间,都还够用,也能让我家贝贝享受到好的生活、教育。有闲钱,与其再投入一个孩子,我们一家出国旅游好不好啊,何必把自己全拴在孩子身上?”黄丽珍笑着承认自己“还是有点自私”。张瑶刚结婚,头一个孩子还没生呢,就已经明确决不要二胎。总听办公室里同事说家里哥俩为了分老人留下的房闹的事,张瑶庆幸自己是独生子女。“包括电视剧里也老演,家里几个孩子为了财产或者推脱养老责任打得不可开交,可见多子未必多福。我觉得孩子还是只生一个好,感受一下为人父母的滋味就够了。”刘士强16岁就从安徽到北京来打工,先学装修,后来帮人维修空调。今年24的他已经在北京成家,住在韩家川那边,媳妇已经给他生了个姑娘。虽然他也是家中的独生子,但他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也不打算再要孩子了。“你别以为我们农村人爱生孩子。现在农村年轻人大多进城打工了,尤其是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在这儿活下去,对我们来说,压力比你们大。孩子还不能在这儿念书,到处折腾,有一个就够麻烦的了。”刘士强说在老家的父母倒也撺掇他再生个小子,“可他们现在也管不了我,我一年回家回不了两次,我的事情我做主。”4鼓励二孩不如全面放开?采访中,不乏家庭克服各种困难生二孩,有为了给孩子做伴的,有为了给自己养老的,有以防中年失独的,甚至有些人还想生三胎。但从去年全国范围的统计数据上看,二孩实际生育远低于预期,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此前有关部门预期去年全年申请生二孩的家庭会在200万对左右,但实际申请量只占一半,而实际生育的只有47万对。“即使这样,现在就说单独二孩政策遇冷,我觉得为时过早。”彭希哲认为,人口政策不能立竿见影,它需要过程,不能光看第一年的情况就做出判断。妈妈们那些具体而微的顾虑,在彭希哲这个人口学者看来,都很合理。“在过去30年当中,习惯了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这样的家庭结构,当出现新的变化,人们当然会不适应。”为了帮二孩家庭解决后顾之忧,彭希哲建议出台一些相关的配套政策,比如鼓励托幼机构的广泛建立,以及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纳税体制,减轻二孩家庭的经济压力等等。在此基础上,随着一段时间的适应,彭希哲估计可能会有更多家庭愿意尝试二孩。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认为,与其再采取其他政策激励单独家庭生二孩,不如进一步扩大可以生二孩的人群。“生孩子这件事,不该是领导决定,也不应专家决定的,而是夫妻双方根据自身情况决定。现在年轻人更注重自身发展和生活质量,对待生育是非常理智并且谨慎的。即使全面放开,平均下来,我觉得也很难达到每对夫妇生两个孩子。”顾宝昌有这个信心。生育更替水平是衡量人口增长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这一指标在1.8~2.1比较理想,即每个家庭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我国目前的生育水平仅有1.5左右,属于超低生育水平。从严格的“只生一个好”,到“双独二孩”,再到“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逐渐放宽,无疑是为了缓解未来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可是照这样下去,等到现在的80后、90后老了,我们国家将会有一半人在45岁以上,整个社会还能够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吗?”顾宝昌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