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5 18:07:46    次浏览
想世界格局,认为历史是一直在重演的,30年的某国就是当今的某国,某国又要重复某种历史的演变。小时候家里没什么钱,从来不去市区玩,穿的衣服还要问亲戚拿,穿到穿不了然后转手再给其他的亲戚,买衣服都是在轻纺市场或者直接去工厂,大半年去一次饭店,买个东西还要考虑很久,父母都是骑助动车上下班,但是到了近几年,父母还是做着一样的工作,但是家里有了车子,4个人都换了iPhone,还有一个6和plus,突然有天我就发现我以前羡慕的人也不过如此。二十几年我家里从 农民生活 - 富裕生活 - 工薪阶层 - 小康水平讲几个亲身经历的事情。第一个故事我是1981年生人,小时候有个美国连续剧《神探亨特》,我天天追着看,现在你问我剧情?抱歉,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普通美国人都有汽车,只记得他们打电话不当回事,城市里到处都是楼房和整洁的街道,从来不缺肉类食物……当然还记得枪战很激烈,男女主角很潇洒。但到底办了什么案子,我一点都想不起来。为啥?因为人总是优先获取自己最缺的东西。吃自助餐的时候如此,摄入文化产品的时候也如此。我当时生活在破旧的小镇,出行靠自行车,叮叮当当地轧在尘沙飞扬的土路上,同学夏天碰到下雨往往不穿鞋。那时楼房是富裕的象征,轿车是领导的身份标识,生活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你给我看美国电影电视剧,我当然首先注意到那些最新奇、最能给我带来冲击的东西。我和朋友在上学路上讨论起电视节目,也首先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其次才是剧情。甚至科幻片也不例外——剧中人的日常生活已经够科幻了。90年代引进美剧《成长的烦恼》,这个片到我读大学的时候(1998年)再重播,宿舍里居然还经常讨论他们的日常生活细节。要知道,我的学校可是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amp;amp;amp;lt;img src=amp;amp;quot;https://pic2.zhimg.com/66256cd05ff5bc9fa147f0af1a2eb7b1_b.pngamp;amp;quot; data-rawwidth=amp;amp;quot;690amp;amp;quot; data-rawheight=amp;amp;quot;489amp;amp;quot; class=amp;amp;quot;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amp;amp;quot; width=amp;amp;quot;690amp;amp;quot; data-original=amp;amp;quot;https://pic2.zhimg.com/66256cd05ff5bc9fa147f0af1a2eb7b1_r.pngamp;amp;quot;amp;amp;amp;gt; 这也不是我这个80后的独特观影方式,上一代人看外国电影,曾有这样的总结:“阿尔巴尼亚电影真枪真炮,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朝鲜电影又哭又笑,中国电影新闻简报。”你让那一代人说说,罗马尼亚演员搂搂抱抱之后干了啥?他们多半说不上来。这说明,在一个不鼓励在公共场合表现情欲的时代,“搂搂抱抱”这个细节本身比剧情更能留下思想烙印。类似地,如果人类哪天忽然获得一份外星人的肥皂剧,我们也不会盯着剧情看,而是会首先去看那些我们闻所未闻的生活细节,比如外星人怎么走路,怎么吃饭,怎么制造工具……至于他们出门是去买时装还是去看球,那是我们熟悉了他们生活细节之后才会关心的事情。大概到了2007-2009年吧,身边的人都在看美剧,比如《越狱》、《生活大爆炸》。忽然有一天,我意识到:我们讨论剧情的时候再也不提生活细节了。剧中人物可能随便就掏出一个笔记本电脑,大学毕业就自己租了个小公寓,走到哪里都有互联网,动不动就出国旅行……但这不稀奇,我们也能过这样的生活,至少可以期望这样的生活。美国电影再也不能靠生活细节就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了。这时我再看宏观数据,中国钢产量几乎相当于世界之和,发电量即将超过美国,部分尖端科技开始踩到了美国的后脚跟……我意识到,新时代到了,我熟悉的那个20世纪真的结束了,小学课本上说的四个现代化,描述的那个21世纪真的要来了。于是,2010年我写了一篇到一半就烂尾的稿子: 20世纪结束了——最终成了《大目标》那本书的蓝本。2012年,我看到了一个纯粹描述2011年左右美国生活细节的纪录片:《透视美国》我看的时候很专注,但看完之后,感受竟然只是“科普水平不错”和“拍摄技巧不错”。而不是“真是个神奇的国家”。中国人再也不会为别人的工业化社会而惊掉下巴了。第二个故事1990年,我读小学4年级。我有一本杂志《科学画报》,封面是一个子弹头形状的列车。我忘了是日本还是欧洲的,总之我看着那幅图就觉得是科幻时代的产物,因为我出门都是蒸汽车头加绿皮火车,偶尔还会坐闷罐车(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读者可以百度一下)。我一个同学临摹那幅画,还真的放到学校的展板上摆了很久。我父亲90年代末到一家日本技术的企业打工,日本同事总是炫耀他们有超越中国几十年的新干线,时速上百公里。终于有一天,我爸报仇了。2010年左右,他带着日本人去坐京津客运专线,指着近300公里的时速给日本人看。日本人赞叹不已,我爹大笑说:“这在中国不算高铁,只是城际铁路”。因为中国已经开通了武广高铁,不久后还有西郑和京沪。日本人从此再不谈新干线。第三个事情是故乡的厕所。2012年开始,我回老家那个县城,发现所有街头的旱厕都消失了,代以干净的冲水厕所。维护水平还相当不错。这一刻,我在心理上终于认同这个县城进入了21世纪。这个故事最短,但对于我故乡的弟弟妹妹来说,可能更重要一些。一代县城的少年少女解决个人问题之后,不必带着一身臭气离开厕所,不必被满地乱爬的蛆虫所困扰,他们中学时代的回忆想必和我们这一代有很大不同吧。这几天看了一个视频:男子被关44年后出来发现人人都低头走路看完之后我感慨,我们原来已经生活在当年憧憬的科幻时代。只是渐变蒙住了我们的眼睛,让我忽视了身边惊天动地的发展。如果44年前的中国人穿越到今天,“科幻”二字恐怕都不足以形容他们的想法,他们完全可能认为现在是一个神话世界。——————激情和冷静的分割线——————